相信,日本拟2026年征收“单身税”的新闻大家都刷到了吧?
据报道,日本政府计划于2026年4月起实施“儿童与育儿支援金”制度,向所有人征收每年2400-12000日元(约120-600元)税费,用于补贴育儿家庭。尽管是面向全社会征收,却只有育儿家庭最终受益,也因此被质疑这是在征收“单身税”。
几乎同一时间,改编自同名漫画、由绫濑遥主演的6集日剧《想一个人死去》上线。光看片名,你是不是也在脑海里飘过了这句话——
不婚不育一个人爽过一辈子。
打开一看却发现,这明明是来戳破“独身主义童话”的!
一个人过一辈子
没有想象的爽
就算你还没看《想一个人死去》,但最近一定刷到过这些金句截图。
编剧把“养儿防老”比喻为都市传说。
看似离谱但又真实的“独身三件套”。
面对“不结婚吗”的提问,直接了当地回复“是的”。
尽管知道这就是日剧最擅长的醍醐灌顶式金句,但还是忍不住逐张保存。难怪网友都锐评:编剧又开始写心里话了。
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、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、一只陪伴左右的小猫,如果能这样生活一辈子也不赖。《想一个人死去》的女主角鸣海(绫濑遥 饰)的生活,可谓是无数独身主义者对理想生活的想象。
鸣海的舒服在39岁这年被姑妈的突然离世打破了。
从小到大,鸣海都将醉心事业、一生未婚的姑妈视为人生榜样。她眼中的姑妈永远是一副自由洒脱、光鲜亮丽的样子,但结局居然是死状惨烈的孤独死。且因为是独居,姑妈死后一周才被发现,除了被警察告知死讯,亲属还要额外支付特殊清洁和遗物整理的费用。
姑妈的孤独死除了带来异常麻烦的身后事,还相当不“体面”。父母还告诉鸣海,姑妈并没留下什么遗产,最后几年过得并不如意,与亲属朋友也渐行渐远。
姑妈的遭遇不仅令剧中的鸣海陷入焦虑,更是对无数独身主义者直白展示了在“一个人生活”自由之下的危机。剧集也由此进入讨论的重点——即将成为中年人,该如何体面地走完后半生?
现实世界里,“一个人生活”和“找个伴生活”哪个更好的讨论从未休止,不管是哪方意见的支持者,都有各自站得住脚的理由。《想一个人死去》没有忽视两者的争议,反而将更多“真相”推向水面。
年轻时,身体康健且没有育儿、家庭压力的姑妈潇洒自在,与困在厨房的母亲形成鲜明对比,此时,春风得意的是姑妈。年岁渐长,儿女相继成人独立后,鸣海的母亲获得迟来的潇洒,反之,姑妈单身多年的落寞被无限放大。
“一个人”还是“找个伴”就像是跷跷板的两端,不同时期占据上风的人也不同。这意味着,人生漫漫,不管作何选择,谁都不可能是永远的赢家。
当“婚活”变成“独活”
39岁开始做临终规划
被姑妈“刺激”到的鸣海,也曾病急乱投医般开始相亲,但今年已经39岁的她,在相亲市场毫无竞争力,向她展示好感的男性要么年纪像她父母一般大,要么就怀揣照顾父母、婚姻诈骗等目的。
本片男主、同时也是鸣海的同事须田优弥(佐野勇斗 饰)看出了她的苦恼,一天下班后,两人展开了一段“是不是结了婚未来就能放心”的讨论。也是在这一段,诞生了“结了婚就能放心是昭和年代(1929-1989年)流行的想法”“生娃是一场豪赌”“养儿防老已经成为都市传说”等剧集名场面。
尽管有口号之嫌,但一句接一句的金句还是让鸣海惊醒,明白自己要思考的,是如何在不背叛自己的生活方式下,保证生活质量、体面地走完一生,好好死去的前提是好好活着。而这些,仅仅是第一集的内容。
对普通人来说,剧情后续展开的大量临终规划干货,才是剧集的精华所在。
首当其冲的是,政府各项养老服务的信息获取。随着年岁渐长,我们对新信息的感知力会呈断崖式下降,就像父母知道一项新政策、学会用智能手机办事都要比我们慢很多一样。
剧中将高龄、残障等人群称为“情报弱者”,一针见血地指出,趁自己身心健康时就要提前查好养老资讯,不然等到需要时就没有能力查了。
再有,是在自己死去前,还需要面对父母的晚年和离世。
在鸣海父亲的潜意识里,女儿就是照顾自己终老的最佳选择,但鸣海深知,自己一直在回避“为父母养老”的问题,也从未想过照顾老人需要付出的照护能力、费用,需要拥有的耐心,远比照料一个婴儿要多得多。
除此以外,剧中也轻巧地讨论了单身群体最老生常谈的问题——如何克服孤独。
剧集将鸣海设定为追星女孩:永远为偶像在家里和工位留一块空间,出门会随身携带小卡,吃饭前要拿出娃娃合照……鸣海的这些行为,是不少追星姐妹的真实写照。鸣海的心态也是很多追星人的想法。
想着马上要去见偶像,一时的艰难可以咬咬牙克服;
想着要见更多次偶像,那更努力工作赚钱才行;
想着要一直见到偶像,那精神世界就一直都不会空虚……
追星这一设定看似“抓马”,但在如今二三十岁、刚产生“一个人活一辈子也不是不行”的想法的年轻人中却是普遍现象。“有车有房有娃的人是顶级劳动力”的说法,2025年已经逐渐变成“偶像的每一次巡回,把追星人绑在工位上一年又一年”。
一次理想化的终老规划预演
在经历了一周的停播后,本周六(12号)剧集将更新到第3集,剧情即将过半。
在老年化、少子化形势更为严峻的日本,独身终老是社会性话题。数据显示,剧集第一集的实时和回放观看人数,创下了电视台除晨间剧和大河剧外所有剧集的历史最高观看纪录。
在国内,豆瓣开分7.6,只算是中规中矩。对更习惯现实主义题材的国人而言,除了要克服漫改+日剧的“浮夸”,活到40岁还不知道女性情趣用品的鸣海也被诟病“傻白甜”,有污名化40岁单身职场女性的嫌疑。
在翻阅原作漫画后,我们更愿意将《想一个人死去》比喻为一次理想化的终老规划预演。
原作者之一カレー沢薫就是30+的独身女性,35岁后,她开始思考自己的老后生活,意识到自己可能会独自面对死亡,在结合自身经历、看护相关资料和社交媒体的分享后,构思了这部作品;另一位作者ドネリー美咲则是一名女性劳动问题专业人士,为原作漫画提供了更多女性劳动问题和相关社会观察的专业意见。
放两张图让大家感觉一下原作画面
平心而论,尽管原作漫画在日本当地广受赞誉,但画面确实非上乘之作,事件和剧情进展大都依靠文字说明和对白推动,剧集的改编实际是对画面表现力的强化,尽管削弱了漫画颜艺表演的夸张和荒诞,但换到真人来呈现,能更容易让人看下去。
随着男女主逐渐熟悉,后续会引出对高龄离婚、家庭主妇的劳动价值、老年人投资、养老院选择等一系列现实问题。至于观众最关心的男女主会不会在一起,至少更新到最新话(114话)来看,两人还没交往,主线明确。
《想一个人死去》存在的争议其实在很多讨论生死的剧作上都有发生——用喜剧化、娱乐化的方式来讨论死亡是否妥当?生死很重,笑声很轻。轻松的讲述固然可以消解生死议题的沉重,但故意的夸张和喜剧,也站在冒犯的边缘。
尽管存在争议,但《想一个人死去》已经就独身终老这一在主流影视作品中缺乏正视、鲜少讨论的问题,给出了相当多的实用性建议。
对那些被困在催婚里、曾有过“一个人活一辈子也不错”的想法的人来说,《想一个人死去》更像一个思考的契机和方向。毕竟,要抵抗“病急乱投医婚姻”,一个深思熟虑、完善周全的计划,远比朋在友圈转发日式金句管用。
如果你能看到最后这句,我们还是值得一个一键三连的吧!
#聊聊
单身/有伴的你
有规划过自己的养老问题吗?
评论区等你来唠
今日作者雨衣
编辑城画君
永信证券-永信证券官网-配资公司大全-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