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州从化吕田镇,
生活的节奏总会被美食唤醒。
8月初,
金黄的早造水稻刚收完,
稻田里还飘着新鲜的谷香。
吕田镇草埔村村民
家里的大锅灶台已升起炊烟
笑声从新楼里漫出来——
今天做禾线糍
这天正好周末,邓志生一大家子三代人团聚在一起制作禾线糍。邓志生的妻子陈二妹拿起镰刀到刚收割完的稻田收割禾杆,出嫁的小姑子邓碧艺听说要制作禾线糍也特意回来娘家,跟着嫂子一起收割禾杆,一会儿功夫就收割了一大袋的禾杆。她们告诉记者,这次收割多一些,把新鲜的禾杆储存起来留作下次使用,因为耕田后就没有新鲜禾杆了。
“清洗干净这些禾杆,一会用于垫着蒸禾线糍,这样蒸出来的禾线糍更香。”邓碧艺一边麻利地把收割回来的禾杆清理干净,一边跟记者聊天。陈二妹2岁半的小孙女也认真地跟着妈妈一起在整理禾杆。
有几十年禾线糍制作经验的陈二妹则在厨房里忙得热呼制作粉团。陈二妹告诉记者,制作禾线糍,用早造的新米磨的粉会更香。只见她用自制的碱水煮熟一部分粉团,然后熟练地将生熟面粉搓成一块大粉团。
“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糖或盐的,我们今天制作原味和甜的两种口味。”陈二妹一边用劲反复搓着粉团,一边向记者介绍道。“新米要提前浸泡一个晚上才拿去磨粉,以前我们是用石磨手工磨粉,现在有机器打粉就快多了。”10岁的大孙女也体贴地帮着奶奶搓粉团。
粉团搓好了,大家也早早地围坐在厅里的大长桌子准备开工搓禾线糍。大家分工合作,捻粉团,搓线团,还有的负责铺禾杆装盆,大厅里不时传出欢笑声,其乐融融。
不一会功夫,
一筛筛摊着或雪白色或土黄色的禾线糍就做好了,
邓志生还认真地把禾线糍摆成鱼骨的形状,
他把禾线糍放入烧开水的大锅里柴火蒸。
20分钟后,
一筛热气腾腾的禾线糍就蒸好了,
邓志生揭开盖子,
热气裹着米香扑满脸庞。
大家直接用手拿起一条禾线糍
迫不及待地吃起来。
蒸熟的禾线糍韧糯的,
弥漫着浓浓的谷香。
邓志生说,
在从化吕田镇,
早造稻谷归仓后做禾线糍,
是祖辈们留传下来的习俗。
新米磨粉搓成的长条禾线糍,
像极了垂在田间的稻穗,
“禾线” 之名便由此而来。
邓志生还说,这是给土地爷的谢礼,
村民也以此来庆祝每年的大丰收,
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。
蒸汽漫过竹筛,
把米香揉进岁月的褶皱里。
从化吕田镇那根缠绕百年的禾线,
串起的何止是习俗,
它早不是简单的粘米长条——
它是祖辈掌心的温度,是屋檐下的欢语,
是漂泊者行囊里折不断的乡愁。
或许未来的炊烟会换种形态升起,
但只要这缕米香还在,
广州从化吕田的故事就永远有处可寻,
像禾线糍里藏着的甜,绵长,且有根。
文图:罗素玲
视频:罗素玲
编辑:利文婷
初审:刘芳
审核:王瑞君
永信证券-永信证券官网-配资公司大全-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